|
共享出行體量有多大?共享雨傘會是其中的一個嗎?(二)共享出行體量有多大?共享雨傘會是其中的一個嗎?(二) 3、共享雨傘能否誕生下一個共享單車的關鍵要素是什么?經過上面的分析,我們發現,單從市場規模、體量的角度而言,共享雨傘目前的市場大小相比共享單車市場仍相差不少量級,但其增長動力十足,尤其是通過再分配增加產品周期,同時對用戶勞動力的自我解放,其增量想象空間巨大。 雖然,我們用以上篇幅論證了共享雨傘合作的規模和潛力,可市場存在往往并不一定代表著這個行業里就會有壟斷的寡頭產生——也有很多市場巨大的行業,例如中式餐飲行業,會由于其分散性和其他的特殊屬性導致其行業無法產生巨頭。 那么,共享雨傘究竟能不能誕生下一個共享單車?這個市場最終將是分散還是集中?最后會不會有“贏者通吃”的壟斷局面產生呢? 通過分析推論,我們認為,上述問題的答案很可能和以下3個核心要素相關: 1.供應鏈(即雨傘體驗是否好背后的核心決定要素)要打造像共享單車一樣火熱的出行工具,產品的使用頻次是否重要?非常重要。使用頻次決定了市場份額,它是資本的投資標準之一。 但和使用頻次相比,我們認為供應鏈才是共享雨傘穩定的真正壁壘。這其中的原因有三點: 1. 雖然下雨天的頻率不高,但并不影響雨傘的使用。如今雨傘兼具晴雨兩用的功能,尤其在南方地區。比如在廣州,有1/3的時候在下雨,2/3的時候是暴曬,人們對傘的依賴還是極強; 2. 使用頻次高用戶基數大,但也因此門檻低。而強供應鏈則能支撐起規;钠放,且供應鏈無法輕易模仿; 3. 和共享單車類似,共享雨傘從生產到送到用戶手上,是一個配件變成出行工具的過程。共享雨傘經歷了開布、拉邊、裁布、印刷、合片、加鎖等過程,雨傘的使用穩定性在工業化的生產過程中完成的。 換言之,只有穩定的后端供應鏈,才能成就面向用戶時,穩定發揮的產品質量和體驗。 那么,共享雨傘的供應鏈壁壘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? (1)產能優勢可加速擴張 共享雨傘服務的本質是滿足大眾出行需求,而大眾看重的除了無樁共享外,更看重的是能否隨時隨地有傘可用。 (2)上游需要把控品質 從市場競爭格局來看,目前銷售收入低于500萬元的中小型制傘企業占到國內制傘企業總數量的90%。它們主要運用傳統工藝,使用傳 統材料生產一般用途的晴雨傘,產品同質化嚴重,品牌效應不明顯,銷售手段普遍為低價傾銷。 雨傘品質好壞將直接影響到用戶體驗,且同質化嚴重等問題需要對上游進行品質把控。 整體來說雨傘的堅固度和耐用性不賴。 如此一來,與各大傘廠合作質量有所把控,風險性降低,可控性更強。這對魔力傘來說,是個不錯的選擇。 (3)技術模式決定了門檻高低 如今,市面上的共享雨傘主要有兩種技術模式,傘架設備與鎖。傘架設備則是有樁雨傘,借助機器通過掃碼來取傘。而鎖則分兩種,一種是智能鎖、一種是機械鎖,都是無樁使用。機械鎖是用戶需要手動輸入密碼用傘,智能鎖則是通過掃碼支付便能開鎖使用,但目前仍沒有形成代表品牌。 技術成了玩家的核心競爭力,也是開銷最大的部分。玩家們耗盡心思在雨傘智能化上,以共享單車之原理在共享雨傘上注入,定位導航成了不可缺少的基本配備,也因此價格遠遠高于買一把傘的價格。 但技術仍未滿足用戶需求,不少用戶吐槽現在的共享雨傘存在定位不準問題,再加上人工鎖只要記住密碼,就可以多次使用,存在巨大漏洞,長此下去并不利于企業實現盈利。 我們可以看出,產能優勢力、上游品控能力、技術能力,是判斷一家公司能否構筑其雨傘供應鏈的核心要素所在。 我覺得,用摩拜創始人胡瑋瑋的一句話表示挺恰當的,“最重要的是產品,要讓用戶用得爽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