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低調潛伏到百億級市場,共享雨傘還有沒有戲?(一)
在共享經濟領域,我們會發現,共享單車之后,共享充電寶、迷你KTV、共享按摩椅都活著,而且似乎活的還不錯。

而相對于其他共享模式,共享雨傘要低調的多,行業關注度也冷清的多。
不過,當一個共享經濟領域在沒有資本炮彈狂轟濫炸的時候,行業就會趨向理性與冷醒,低調中反而能獲得生存空間。
日前,鯨準研究院發布了一份《2019中國共享雨傘行業研究報告》,報告內容顯示,共享雨傘行業用戶規模在持續增長,2019年共享雨傘的用戶規模達到700萬,2020年用戶將增至835萬人,總訂單收入市場規模為215億元,廣告收入的增長也將達到百億級別,但是多數人對共享雨傘的認知仍停留在兩年前。
不是剛需高頻,且高度依賴地域與天氣
在共享雨傘行業里,共享雨傘有著較強的場景依賴,比如說企業主要針對地鐵、公交站、商業區等提供雨傘共享服務。
對于行業玩家來說,場景的爭奪有利于占據先發優勢,相當于提前卡位占據優勢渠道,形成規;狞c位,規;狞c位鋪設是企業競爭的核心。數據顯示,一些企業已將視線從部分深耕場景轉移到全場景布局中,預計未來共享雨傘的鋪設場景將從地鐵、酒店和寫字樓等,擴充到學校、各大商圈、醫院,以及各個社區街道,覆蓋將超過300萬個站點。
共享雨傘是不是一個剛需且高頻的需求?很顯然不是,共享雨傘是一個偶發性需求,它的特點是與出行市場相關,同時看天吃飯,北方整體降雨量小,需求;南方降雨量大,需求大,但像廣州與深圳這種隨時面對天有莫測之風云的城市,當地居民本身已經養成了隨身攜帶雨具的習慣。
但總體來看,降雨量大的地區,對共享雨傘的需求量更大,用戶規模會增長的更快。從降雨量來看,其降雨天數平均超過100天城市,有深圳、廣州、珠海等南方城市。所以,共享雨傘最初也是誕生于降雨量較多的南方,共享雨傘投放的城市基本為降雨量超過100天的南方城市。行業玩家主要集中在上海、廣州、深圳、重慶以及廈門等多雨沿海城市。
當然也有人提到,夏季的晴天也有打傘的需求,盡管每個家庭都有多把雨傘,但傘到用時方恨無。每到用傘時,手頭上總是缺的。再加上雨傘不方便攜帶,且即便是少雨之城,也有遮擋紫外線的需求。
當然這個需求是存在的,不過晴天有打傘需求的用戶可能主要是女性,而且這類群體由于對天氣更為敏感,常備雨傘的可能性與習慣會更大,相對來說,晴天借傘的目標人群相對更加狹窄。
那么,這個生意到底能不能成?
我先說結論,共享雨傘合作這個生意能成。共享雨傘這個生意之所以能成,一大理由在于,它是唯一不怕丟失不怕不歸還的產品。有行業人士曾經說,雨傘的超便捷性質必然會付出大量的因為用戶素質的成本,并且雨傘將會比共享單車更加難以回收。
根據盈利 = (產品單價+廣告營收)-設備成本-人力維護及折舊的這樣一個公式來看,要想盈利,設備成本是關鍵,而恰恰雨傘相比單車、共享充電寶、按摩椅等產品來看,它是成本最低的一種產品。
我們可以算一筆賬,一家共享雨傘公司批量購買雨傘,必然會嚴格控制每把傘的成本,假設每把傘成本為15~20元,押金可達到25元上下,根據業內透露的數據:產品資費大致是1元1小時或者24小時,相對偏貴的定價是漂流傘——每小時1元,24小時內封頂8元,租金大于押金時自動扣除押金買下雨傘,這意味著每丟失一把雨傘至少盈利20元,丟的多,掙的多。
從商業模式來看,它的收入主要來源于三方面,其一訂單收入;其二、渠道代理收入;其三,廣告收入。
共享雨傘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玩法。在行業初期,主要依賴押金池收入,當押金池擴大之后,就有了市場拓展的資金彈藥,由于成本更低,行業競爭并不激烈,地域性影響因素較強,共享雨傘對資本的需求度相對更加偏低。
在后期,通過信用體系減免押金擴大訂單收入與用戶規模之后,企業可通過加盟商將傘鋪設到不同城市站點,從而產生代理渠道收入。
此外,共享雨傘本身就是一個移動的廣告牌,在押金之外,它還可以產生廣告收入。具體的廣告模式有傘面廣告與傘樁設備廣告,可以根據廣告主按照地域、用戶頻次使用來合作定制,也可以根據設備、場景、投放時間來計價,廣告營收空間可以有多元化的計費模式與空間。
根據鯨準的報告指出,共享雨傘市場的訂單收入市場規模為215億元,廣告收入規模將達到101億元。
從報告數據來看,共享晴雨傘服務每把傘每天均攤成本僅為0.1~0.8元,按照行業數據設備營收平衡點為0.03~0.2單/天,營收模型可以跑通。
因此從它的盈利模式來看,訂單收入之外,最具備想象空間的收入是在于廣告收入。
但共享技術依然是它的核心驅動力之一,共享雨傘的有樁模式從技術原理來看,它涉及到了物聯網RFID、霍爾線圈、藍牙、智能終端等相關技術。
根據鯨準的報告,物聯網RFID可以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,用于控制、檢測與跟蹤物體;魻柧圈可實現低成本監控與管理雨傘,藍牙可以同時連接多個設備,設備之間連接在一定范圍內進行配對。